艺述波斯 | 这部伊朗禁片到底讲了什么?

《我在伊朗长大》是根据玛嘉·莎塔碧所创作的同名绘本小说改编的于2007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,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伊朗女孩玛吉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故事,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生活在那时的人们的真实心理。
情节梗概
9岁的女孩玛吉,父母是巴列维王朝的王室成员。天真活泼的她从小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,一直生活在自由的天堂里,直到伊斯兰革命给社会抹上了浓郁的阴影。在那之后,女性被迫蒙上了黑纱,宗教的专制权威凌驾一切。社会的压抑气氛令玛吉难以忍受,从黑市购得的西方文化产物难以抚平她渴望自由世界的悸动,她的父母希望她能快乐成长,把她独自送到了奥地利留学。

可是,玛吉由于自己出生的祖国,在西方社会被投以异样的目光,遭到周围人的排挤和歧视,身在异乡的她终究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。她多次搬家,和堕落的朋友们泡吧、吸毒。经过几次失败的爱情,她变得颓废,一蹶不振,患病露宿街头。西方社会无法给予她真正的自由,她打电话联系父母,让他们答应自己不要过问奥地利的生活经历,于是便回到了祖国伊朗。

面对熟悉的面孔,玛吉再也不用担心别人过问她的出身。然而,回到祖国的玛吉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融入伊朗社会了。两伊战争已经结束,伊朗人民的生活在废墟上继续着,但那份强烈的压抑感让习惯了西方生活的玛吉感觉格格不入。宗教笼罩下沉重的社会氛围,加上曾经在异国生活的孤独,玛吉感觉世界再无自己的容身之所。为了寻求归属感,她草率地决定步入婚姻,但毫无爱情的生活带给她的只有抑郁与失望。

最终,玛吉理解到,作为一位曾历经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女性,她唯有依靠自身才能救赎自己。于是她结束了婚姻,抛下了内心的漂泊不定感,决心离开祖国,前往自由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。带着自己祖国的记忆,踏上法国自由的土地,她将开始新的生活。
《我在伊朗长大》的内容源于原作者玛嘉·莎塔碧的真实生活经历,它对伊朗社会变迁的描述有着其它作品无法比拟的真实感,也极好地把个人情感的变化融入进了时代的改变当中。
电影通过动画的方式进行拍摄,这是影视制作中回避敏感题材影响的一贯手法。简单而灵动的画面极大地削弱了电影的批判力度,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电影的感染力,使观众更多地去关注它所叙述的故事,而非它背后灰暗的现实。单调的色彩是影片镜头最大的特色,它以一种象征性的手法,把情绪和思想融入进了暗色调的画面中,用极具个人情感的角度寓事性地反映时代事实。

在灰白的叙事性镜头当中,影片揭示出“逆流”的宗教制度抑制了人性与人权,它使得社会始终与“现代化”存在着距离,这也给伊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这些问题被一种个人和主观的视角所提出,斥责了社会制度对人的异化和压迫。由于影片“三观不正”,以及存在着对伊朗革命和伊斯兰社会的批判,伊朗当局将其列为禁片。
不过,影片在叙述那些压抑的历史背景时,都是以玛吉小女孩的视角用模糊的手法与诙谐的态度一笔带过,避免了把血腥的政治冲突和激烈的社会动荡放到影片的主题位置。所以,影片的主旨并非宏大而严肃的政治批判,而是在这种政治冲突下微观的、个体的心理,反映个人内心如何摆脱生活环境的束缚而迈向独立和自由。

在严苛的社会压力下,个人价值尊严的形成难得可贵。社会制度压抑着自由萌芽的成长,其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是激烈的且不可调和的。影片无声地控诉着这种冲突给人带来的痛苦、迷茫,因为人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,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。在这种情况下,留给个人的选择,只有抛弃自我的价值追求而融入社会,或者设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而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。
影片指给我们的道路无疑是后者,然而这条道路也是异常艰难的。离开了压抑人性的故乡来到陌生的土地,个人对独立的追求会很轻易地被异样的孤独感所吞噬。无法战胜这份孤独之感,人就只能转而去寻找自己的归属感。抛弃原本的归属感将陷入孤独,而在满满的归属感中却又将失去自由。这一永远的矛盾困扰着无法安定的心灵,突破这一困境的唯一方法,就只有带着不可割舍的归属感,一同向陌生的自由所进发。

(电影最后,玛吉毫不迟疑地说出自己的祖国是伊朗)
出生的祖国是自己的母亲,生活的别国是自己的恋人。影片贯彻着这个思想,主人公玛吉最后带着对祖国伊朗沉重的回忆,不再担心别人问起自己的来历,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伊朗是自己的故乡,并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国度。也就是说,即使自己的出身限制了自我价值的实现,但自己仍可设法突破一切,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!
图片源于网络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阅读推荐
点击阅读
点击阅读
点击阅读
点击阅读
